编者按:“红色云展厅”公益展播活动,面向全国征集具备条件的红色场馆,对各场馆提供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呈现,在云端共享红色资源。中国传媒大学发挥数字音频编创优势,对红色历史故事进行融媒体编创;人民网借助平台优势,整合全国红色场馆和党建空间资源构建,把红色资源筑在云上,以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红色文化多维度传播。奇安信集团以其“云展厅”和“网络安全”的技术优势推进现场多媒体投放和安全组网等方面工作。后续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红色展馆的红色故事,敬请期待。
在上海创刊的《新青年》,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,它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,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1913年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,陈独秀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,“救中国、建共和,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”!
1918年1月,《新青年》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,杂志文章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进行创编,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。
1919年6月,陈独秀到北京城南新世界游乐场散发《北京市民宣言》,遭到北洋政府逮捕,同年9月中旬出狱,继续担任《新青年》月刊主编。
1920年2月中旬,陈独秀为了摆脱警察的追捕,从北京返回上海,《新青年》编辑部也随之移到上海,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。
1920年5月1日,《新青年》第七卷第六号出版“劳动节纪念号”,发表蔡元培“劳工神圣”的题词、孙中山“天下为公”的题词和李大钊的《“五一”运动史》等重要文章,在读者中引起轰动。
1920年底,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,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。1921年9月,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,主持中共中央工作,《新青年》再次迁回上海。10月4日下午,法租界巡捕房查抄《新青年》编辑部,陈独秀等人惨遭拘押,经马林、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。经此,《新青年》一度停顿。
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,《新青年》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,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,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。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,共出5期,1926年7月彻底停刊。后期的《新青年》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。
陈一鸣臧英彤 李忆箫童宇卿
策划/文案 | 人民网 方开燕、王婕、王普、李鑫(实习)
支 持 | 人民网上海频道
责 编 | 尚新英 翟巧红
编 审 | 王维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