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“红色云展厅”公益展播活动,面向全国征集具备条件的红色场馆,对各场馆提供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呈现,在云端共享红色资源。中国传媒大学发挥数字音频编创优势,对红色历史故事进行融媒体编创;人民网借助平台优势,整合全国红色场馆和党建空间资源构建,把红色资源筑在云上,以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红色文化多维度传播。奇安信集团以其“云展厅”和“网络安全”的技术优势推进现场多媒体投放和安全组网等方面工作。后续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红色展馆的红色故事,敬请期待。
一根小竹竿上面,记下了山东、江苏、安徽3个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!这些地名再现了它的主人唐和恩支援前线走过的每一步路。唐和恩的“小竹竿”的故事,是千千万万支前故事的缩影。淮海战役的胜利,靠的正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!
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,珍藏着这样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——一根小竹竿。这根竹竿一米来长,上面用针尖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。仔细看去,开头刻着它的主人唐和恩从家乡出发的地点,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,接着刻的是他支前经过的路线:水沟头——平度——临淄——蒙阴——临沂——徐州——萧县——宿县——濉溪口等等地名,包括了山东、江苏、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。这不是一般的里程记录,它是数百万英雄的支前民工,在淮海战役中走过的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的缩影,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见证。
1948年,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,唐和恩拥有了自己的土地,过上了温饱的日子,解放区广大翻身农民正在欢天喜地地忙碌着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。上级号召组织支前队伍,共产党员唐和恩又像前几次一样,头一个报名参加支前小车队,大伙选他当了小队长。出发时,大伙都坚决表示:“犁不到头不卸牛,打不下淮海不家走”,“解放军打到哪里,我们就支援到哪里”。支前民工带上了“三件宝”:狗皮、蓑衣、葫芦瓢。除了这“民工三件宝”外,唐和恩还带上了那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竿,准备在上面记下支前路线,传给子孙后代,要他们不要忘记毛主席指引的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路。
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,冒风雪,忍饥寒,翻山涉水,日夜奔走。在支前运输粮草过程中,为了能让队员们吃饱,还能按时按量完成运输任务,唐和恩便带领队员们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,自己吃“三红”(红高粱、红胡萝卜、红辣椒),省下小米、白面给子弟兵吃。在风风雨雨的运粮途中,队员们一个个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、棉衣盖在粮车上,宁愿自己身上淋透,也不能淋湿军粮。运送伤员时,原为了御寒的狗皮就被支前队员用来铺在担架伤员身下,用来遮雨的蓑衣被支前队员脱下来,盖在担架上,用来喝水吃饭的葫芦瓢也被用来给伤员接大小便。
这张刻在小竹竿上的支前图,记载了543万像唐和恩那样翻身解放的贫苦农民,跟着共产党走过的艰辛、辉煌的道路,昭示了人民选择了共产党,只有跟着共产党、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历史真理!
来 源 | 人民网 延安革命纪念馆
指 导 |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陈坚
编创单位 | 中国传媒大学
编创人员 |郑志亮 付海钲 郇 睿 孙竞舟
李佳音 胡函博 陈中瑞 卜欣荣
张 竞 钱昕冉 霍超培 陈 超
徐远在 丁雅霏 尹珮瑶 代博文
策划/文案 | 人民网 方开燕、王婕、王普、李鑫(实习)
支 持 | 人民网江苏频道、人民网安徽频道
编 辑 | 白昕宁 乔梁
责 编 | 尚新英 翟巧红